伊誕・巴瓦瓦隆(1963- )

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畢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

得獎紀錄

2007 原住民族電視台/看見原世界徵選 / 第二名〈達瓦蘭的彎彎路〉
2012 《土地與太陽的孩子》獲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第二屆國民中小學優良藝術出版品 入選 視覺藝術類
2012 第一屆 Pulima 藝術獎 優選(台灣)
2012 製作〈傳唱愛戀的兄弟〉雙 CD 專輯入圍第 23 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
2013 「第 13 屆全國原住民木雕獎」社會組(現代藝術組)紋砌刻畫作品:陪伴成長的風/獲優選獎
2014 《山豬伕如》紋砌刻畫繪本,入選 2014 AFCC 新加坡兒童讀物節「插畫家畫廊」The Book Illustrators Gallery(BIG)
2014 第二屆 Pulima 藝術獎 優選(台灣)
2015 《山豬伕如》獲選文化部參選「2015 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Fiction(繪本小說類)書籍
2018 《黃魚鴞的那條河》入選 2018 義大利波隆那書展 台灣精選好書-推薦書
2018 《黃魚鴞的那條河》榮獲行政院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簡介

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藝術家,出生在台灣屏東三地門鄉的達瓦蘭部落。

伊誕.巴瓦瓦隆的藝術創作多元,舉凡詩、散文、圖案設計、繪畫、版畫雕刻、裝置藝術、影像紀錄等。90 年代的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與還我姓氏的原運期間,是伊誕藝術創作的啟蒙時期,他以象徵族人精神圖騰的百合花,創作當時的海報及原運 T 恤,希望創造原住民族自我認同的救贖與復活的象徵圖像。

伊誕也是拍攝紀錄片的導演,〈那位手背上有刺繡的人〉、〈在那山說故事的手〉、〈傳唱愛戀的兄弟〉、〈山上的風很香〉、〈山部落海部落〉等紀錄片都是伊誕嘗試以文學詩意的觀點,創造原住民族的另一種影像美學。

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伊誕善以精細與用色大膽的表達作品的文學視野及當代性。定名為《紋砌刻畫》的創作形式,是其在視覺藝術上新的表現風格,曾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屏東美術館等空間展出。他將原藏於土地、山林和萬物的永續「紋」路,及石板屋反覆疊「砌」的文明質感,以雕刻刀「刻」出紋理線條,最後「畫」上季節變化的色彩,使作品與原始的古老智慧相遇,也與基督教的生態神學對話,尋找內心的和諧與重生的美藝思維。

伊誕・巴瓦瓦隆的《紋砌刻畫》藝術

排灣部落有種古傳的書寫方式叫 ve-ne-cik,有寫字、刺繡、雕刻之意。女子刺繡(ve-ne-cik)在衣服或頭飾上,男子雕刻(ve-ne-cik)在木器與石板上,大都與生活飾物和器具有關,成為展現生活美學與心靈交流的媒介。ve-ne-cik 的字根是 vecik,指眼睛在衣飾、住屋、器具或大地上看到的線條、圖紋等視覺藝術。

2009 年莫拉克颱風之後,伊誕認為受災的原住民部落必須創造「現代書寫」形式來重建族人的生活美學,因而創造出《紋砌刻畫》這種視覺藝術表現風格,透過「紋」路疊「砌」雕「刻」「畫」色的創作理念與過程,開啟與延伸族人的美藝概念,也藉新的創造風格注入災後重建的力量和夢想。

期待《紋砌刻畫》的創作風格不只呈現出新的視覺藝術形式,更引領人們學習聽聞大地的風聲及呼吸聲,學習領悟 vecik(文字)在生命中的意涵和美學。

個展

2018 閱讀原味/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新竹 台灣
2019 探索/日本東京 M0ZART 藝廊/東京 日本
2019 在有風的地方 思想/達爾文視覺藝術協會 達爾文 澳洲

聯展

2018 pakialalang 裝飾的路──巴瓦瓦隆家族展/屏東三地門鄉文化館 屏東 台灣
2018 Art-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 台灣
2018 一獸、一神、一線/華沙現代美術館 挪威
2019 跨越土牛溝—斜坡上的藝術節——進駐創作展/四林平地森林公園 屏東 台灣
2019 當斜坡文化遇上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屏東 台灣
2019 當斜坡文化遇上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台北 台灣
2020 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屏東 台灣

相遇在那端森林
2017

木板、版畫顏料、壓克力顏料
80×240×4cm

我祈禱夢醒時
可以觸摸一個名叫純真的天

我期待黎明時
可以踩風尋訪名叫恆久的地

寧靜中有心的氣息
有絕對的單純
沈靜中有生命的凝視
有風的路徑

天地之間彼此相遇
呼吸共舞在大地的溫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