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滿堂蝶加蝶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洪美玲(1940-  )

1982 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學士
1984 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碩士

出版作品

畫冊《尋道》2000 出版(1983 至 1987)
畫冊《尋道》2006 出版(1991 至 1996)
畫冊《尋道》2008出版(1996 至 2006)
畫冊《尋道 ——洪美玲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 出版

得獎紀錄

收藏——美國舊金山 Brobeck, Phleger & Harrison
​收藏——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巿立美術館

簡介

台灣花蓮人。1959 年花蓮師範學校畢業。執教多年後,於 1977 年進入國立藝專夜間部美術科西畫組就讀,畢業後隨即進入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並於 1984 年獲得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由於洪美玲的作品展現了西洋繪畫的絢爛色彩與中國哲思的抽象意境,深獲肯定並曾兩度入選該校春季展,也曾多次參加當地各畫廊聯展。
雖然長年旅居舊金山,但洪美玲自剖,無論她走得多麼遠,還是無法把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從其西洋繪畫生命中分離,反而更覺得已融入了她的西洋繪畫的創作生命裡。洪美玲的創作,始終試圖在繁複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尋求一種類似宗教般深邃、單純的境界。

1983 年她開始以「尋道」的主題,從此其作品皆以「尋道」為標題,以探索人生道路做為創作的內容。

「山峰」、「山谷」、「長路」、「穴道」、「階梯」等是洪美玲畫中主要的元素,看似單純的色塊卻透出層層色彩,看似平靜的構圖卻讓人的目光忍不住在畫幅中穿梭、游移。她說:「我以為人生是一個尋尋覓覓、追尋理想的旅程,我的每一幅作品就是這尋道旅程中的一小站。它有如『生命交響曲』中的每一個樂章。因此我以『編號』的方式來命名我的每一幅作品。」多年來,洪美玲在畫壇如同一位隱者,孜矻在創作之中;在「道」的探尋過程中,即使面對艱難也無絲毫懼色,猶如唐吉柯德之面對不可能,卻仍心懷浪漫,甘願終其一生繼續追夢的旅程。

個展

1985 美國舊金山 The Lcib 畫廊
1985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0 台北市 2 號公寓
1990 台北市帝門藝術中心
2001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3 台中縣清水鎮科元藝術中心
2013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0 有璽藝術空間一尋道 1985〜2019

 

 

聯展

1983 美國舊金山 Walter & Mcbecm 畫廊
1985 美國舊金山 Diego Rivera 畫廊
1987 美國舊金山 Walter & Mcbean 畫廊
1989 台北市 2 號公寓
1991 台北市立美術館實驗與前衛一公寓展
1991 台北市帝門藝術中心一女我展
1991 台中市金石畫廊
1991 台中市新展望畫廊
1993 高雄市杜象藝術空間一淺意識清流型態
1994 台北市拔萃畫廊一重複性
1994 台北市師範學院美勞系畫廊
1996 台北市國際藝術中心一女人女人
1998 台北市立美術館一台灣女性藝術展
 2002 台中縣清水鎮科元藝術中心
 2004 台北市立美術館一立異九零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2006 中墟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一坤式敘述展
 2008 台北 6 號星球
 2016 好主意跨界藝術節——異象・藝象 III 河流/亞洲/宇宙光(台灣)

 

作品系列——尋道

天遠路遙我獨行,
只為了一個夢,一個理想。
我翻山越嶺,
我穿越了滿是荊棘的叢林,
我走過了蜿蜒曲折的山谷,
只為了探尋我心靈的桃花源。

「尋道」是我作品的標題。

我以為人生是一個尋尋覓覓追尋夢想的旅程。
我的每一幅作品就是這尋夢旅程中的一小站。
它有如「生命交響曲」中的每一個樂章。
因此我以編號的方式來命名我的每一幅作品。
我將繼續我尋道的旅程,直到生命的終結。

尋道 5 號

1983 美國
油彩畫布
162×122cm

尋道 10 號

1984 美國
油彩畫布
162.5×123.5cm

1984 美國
油彩畫布 122×85cm

尋道 11 號

台階通往遠方的月亮,藝術家告訴我們,必須經過一種不可能的跳躍、飛昇才能到達在天邊的月亮。這也許太白話了,但是這個架構卻有助於瞭解路途的困難及遙遠。

文字擷取自《尋道——洪美玲個展》第 76 頁,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年 11 月出版

尋道 23 號

左邊是崩塌但暫時安定的岩壁,中間是原先寬廣卻已經崩塌的山路,右邊是已經塌下去的路面。非常有趣的是,左邊的山壁像是五光十色的城市建築或商店,而掉落的小石塊像是百貨公司擺放的各種商品、禮物、皮包等等,整個畫面是商業的、幸福的、甜美的,但不無暗藏的危險,粉紅色的路面到處都是非常深的裂縫,並且通往遠方的山路已經被這些可愛的落實所阻擋。

文字擷取自《尋道——洪美玲個展》第 76 頁,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年 11 月出版

1986 美國
油彩畫布 162.5×122cm

1992 台北
油彩畫布 162×122cm

尋道 47 號

尋道 82 號

1998 台北
油彩畫布 122×162cm

2000 台北
油彩畫布 162×122cm

尋道 91 號

「尋道」#91 是洪美玲自 1983 年以來系列畫作(#1 至 #100)計劃的近作之一。乍看之下,它很有科幻味道,兩座直立的峭壁向上延展而互相嵌合,路從中間通過伸往畫面內部,像一條深邃的甬道,峭壁頂端被削得非常平整,傾斜而上地向後延伸,青綠的統一色調,光滑的肌理表面,不自然的明暗,在在都提醒著觀者,這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物理世界。站在畫前,感覺彷彿駕著噴射戰鬥機,就要從高空俯衝而下,通過夾在兩片山壁間的甬道,進入埋藏在山腹內的某個秘密基地。

然而,就像畫面敘事所傳遞出的神秘氣息,隱藏在畫面結構後的,是另一種世界——一個遙祭宋明神魂的山水意象。

文字擷取自:《尋道》2008 出版(1996 至 2006)、《遺世而獨立的魔幻寫實境界——試析洪美玲》「尋道」#91 的山水意象,周靈芝,第 82 頁。

尋道 99 號

2002 台北
油彩畫布 122×162 cm

2003
油彩畫布 162 x 122 cm

尋道 100 號

在一座獨立的山峰腰部露出好幾段的道路,這種地形應該非常的險峻,但是卻給人一種光明溫暖幸福的感覺。它像是一團羽毛及一雙能開闔的翅膀,在似乎沒有出路的地方只需稍微撥一下就能在其間找到通路。或是更神奇的,整座山的山峰部分,就是一雙合在一起的翅膀,可以突然張開,這整座山就是能夠飛天的光明大道。這類的作品應該揉合了她個人非常獨特及複雜的經驗。

文字擷取自《尋道——洪美玲個展》第 78 頁,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年 11 月出版

尋道 123 號

在《尋道 123 號》(2009)、《尋道 125 號》(2010)、《尋道 130 號》(2012) 作品中,我們看到異於往常的表現,之前類似路邊的小花、汲汲營營往上爬的人行,此時變成完全破裂的平台、道路。作為平台,它完全破裂、隨時有墜落懸崖的危險;作為道路,它往各個方向發展,但又無法通往遠方。它當下就快樂、短暫的快樂、膚淺的快樂。假如考慮它所使用的昏暗色調,某種無路可走,也沒有彼岸的感覺似乎逐漸的升起。

文字擷取《尋道——洪美玲個展》第80頁,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年11月出版

2009 台北
油彩畫布 83.5×114cm

藝術評論

周靈芝(藝術家):

洪美玲的「尋道」山水不在於現實的描述,而是取自中國山水畫的視覺符號予以分解、重組,在視覺符號轉換間的緊張對峙中,賦予時代感;她的畫是山水畫的形式符號的重組與再現,而非直接得自於自然的摹擬與抽象轉換。她以風格作為一種隱喻,藉著意象本身,抒己情懷,遙追宋明,寓情寄意於山水,呈顯精神意識的自覺,描述的是抽象的「道」(the way)而非寫實的道(the road)。

——摘自畫冊《尋道》2008 出版(1996 至 2006)第 84 頁

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洪美玲的每一件作品皆以編號方式來命名,象徵藝術家生命交響曲裡每一個樂章,記錄了一位藝術家追尋夢想的旅程,畫面之中有柳暗花明的驚奇、獨處的靜謐、頓失方向時的失意與落寞,亦有了然於心的平靜,並不是每一幅作品都有故事,但它們總是與創作者的生命、生活緊緊相連,尋道,訴說洪美玲多年來創作的心路歷程,亦反映其人生信仰與抉擇—尋道之旅仍在進行,並將不斷持續下去。

——摘自《尋道》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3 年出版 第四頁 序

歡喜之河・宇宙之光——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台灣知名美術史家)

自 1983 年始,洪美玲便以「尋道」為主題,探索人生曲折、神秘的道,充滿山峰、山谷、長路、穴道、階梯…等元素,洋溢著一股宗教的深邃與寧靜,單純卻不單調、豐富卻不繁雜。

——摘自《2016 好主意跨界藝術節 異象・藝象III 河流/亞洲/宇宙光》

 

相關影片

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