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羅頌恩(1980-)

         台南白河林子內人,第四代基督徒。1999年進入東海大學美術系,在純美術的環境中不斷嘗試將基督教藝術作為個人創作的核心。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後,2009年前往德國萊比錫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繼續深造,試著從西方的角度理解基督教藝術在現代世界中的存在價值,並專研基督教藝術中的新教觀點。2015年返台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主要教授繪畫和西方藝術史課程。

        目前除了教學研究外,亦持續繪畫創作和文字書寫,致力開闊台灣基督教藝術發展之進路。曾策展「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台灣基督教藝術的一種嘗試」、「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台灣基督教藝術與基督信仰」等展覽,文章亦多次發表於《Art Plus雜誌》、《新使者雜誌》和《基督教論壇報》。

經歷

2007 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MFA)
2009-2015    德國萊比錫大學藝術史系研究(進修)
2015 至今 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2016-至今 中華福音神學院推廣部兼任講師

 

展覽

2015  聯展、策展「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台灣基督教藝術的一種嘗試」/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台中
2016 聯展/「異象藝象III:世界之都、創作之光」/2016好主意藝術節,台北
2016 個展/「海上方舟.島上生命樹」/madL 文化空間,台北 
2018 聯展/「存在・感-臺灣東海大學與泰國Silpakorn藝術大學教授作品交流展」/東海大學藝術中心、Silpakorn大學藝術中心,台灣、泰國
2019 個展/「樹與哀歌」,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史料中心,台北
2020 個展/「聖經旅人2020——與天使摔跤」,亞典藝術書店,台北
2020  聯展/ART FUTURE 藝術未來博覽會「百寶圖」,台北

航向一座島嶼
2014
複合媒材/紙板
39×88.5 cm

《航向一座島嶼》中孤島或船的意象是旅德期間反覆出現的圖像語言。它總是不斷掠過我的意識,像是要我用手將它顯影出來,至於是什麼促使我落實創作的原因?繪畫之際我並不知道。

某次回台期間,讀到詩人李敏勇的作品,才知,為何我不斷畫海的圖像、不斷繪畫滿是樹木的島嶼。他在〈美麗島——願景的追隨〉中寫到:「(⋯⋯)囝仔問媽媽,美麗島佇叨位?媽媽給囝仔講,咱遮就是美麗島,汝還未熟識的美麗島,風吹過樹林吹過田園,風吹過山吹過海,日頭出來的時陣,金色的光照著咱島嶼,日頭落去的時陣,晚霞的光嘛照著咱島嶼(⋯⋯)」

圖非為詩而畫,但詩人的看見卻喚醒了畫家手上的工作。

凝視災難的意義
2014
複合媒材
70×50/7×50 cm

2014年暑假,「加薩戰爭」的報導不斷成為新聞頭條。以色列飛彈攻擊造成巴勒斯坦地區的人民死傷畫面,炸彈擊毀城市的視覺衝擊,促使我必須以圖像回應此事。於是,開始閱讀網路訊息和戰地攝影所呈現的「實況」,慢慢地,決定了以鉛筆的灰調繪製災區的瓦礫。然而,在繪畫進行一半的時候,南台灣的高雄氣爆又讓我望向另一個災難。

 

隨著繪畫的時間增長,在鉛筆於卡紙上施以不同壓力的筆觸摩擦,「凝視災難」逐漸成了一個主題。因為,當時居住的萊比錫是音樂、文化、閱讀氣息濃厚的古老商城,也是擁有近兩千公頃廣大綠色腹地的城市。對於居住和人文生活而言,無疑是優渥的。所以在這樣條件之下,透過家中網路獲得災難資訊,那種無危險的悲傷情狀,要求我必須思想繪畫災難的行為。

 

最後,我沒能得出一個答案,而是認清這是一個帶著提問、必須強迫主體看見這般景象的作為。換句話說,「凝視災難」的意義,是在那些眾多無害有趣的生活選項中置入一個這樣的實存。

 

「凝視災難」也在基督徒的讀經生活裡得到昇華。一日,閱讀《以西結書》第八章時發現,這個「凝視災難」的行為被提昇到了宛如神諭的信仰實踐(人子啊⋯⋯你看見了嗎?)。這讓我作為一位信仰者與藝術追求者的身份,得以在信仰的文本中找到工作倫理的依據:去看那不可思議的惡與無助,不斷提問自己,「你看見了嗎?」

和平之柱與現代社會
2014
複合媒材
70x50cm

《和平之柱與現代社會》是筆者撰寫《論太陽花的向陽性:公共神學論文集》其中一篇小論文的分枝。它是關於德國萊比錫尼可萊教堂廣場上「和平之柱」的公共藝術主題,說明藝術品的存在可作為基督信仰參與社會的見證載體。

我以兩個透視點構成「和平之柱」的視域。在朝天望去的仰視空間中,雲朵上站著象徵《約翰啟示錄》裡七號角的使者群,他們標示著此時此刻的末日感。相對於腳下具有現代建築的廣場空間,裡面沒有一人注意天上發生的奇景。以〈和平之柱〉為軸線所劃開的世俗世界,一邊是茂盛的樹林,裡面出現工人的身影;一邊是石頭馬賽克的水池廣場,上面充斥著多樣的現代人。其形象是被重複複製的「低頭族」、談話婦人和玩水的小孩,以及一位坐在路旁失去雙腿的女孩和陪她流浪的狗。

這些世俗空間中的人物分散、互不相干、沒有交集,如同廣場上獨立存在的「和平之柱」一般。雖然它是紀念「’89和平革命」的公共藝術,是古老教堂嶄新翻修的時代標記。但是,若沒有人講起關於它的故事,也就沒有人明白,「信仰與藝術」會是時代的見證者。

生命樹物語
2019
複合媒材
75.5 x 95.5 cm

在我研究宗教改革時期藝術時,一直看見「生命與善惡之樹」的圖像符號。它吸引了我創作了《生命樹物語》。我直覺地讓它以多彩的樣貌出現,並且乘載的一些寓意物件。

 

對善惡樹而言它是無彩的白,方舟與蛇則是這「分辨善惡」主題的對應符號;而生命樹是充滿色彩果實的茂盛形象。與其相對應的符號,是那洪水退去後叼嫩葉的鴿子,以及一隻象徵永恆的孔雀。

 

這整個「生命與善惡之樹」的存在,被編列於一個巨大十字架結構之中,以正面的姿態呈現在漆黑的空間裡。作為一個被觀看與凝視的形象,最後我在漆黑空間的左側,添加了作庭家重森三玲(Mirei Shigemori)於大德寺瑞峯院裡設計的隱密十字架枯山水作為呼應。在文化差異的並置和營造出一種深度空間感的圖像氣氛之中,試圖削弱過多符號象徵所堆砌出來的閱讀感。試著在兩種不同十字架型態表現的差異共存之間,讓作品進入枯山水世界的凝思氛圍,讓觀者安靜地凝視十架的生命樹。

素描創世記:進入黑土之境
2015
複合媒材
38.5 x 56 cm

當亞當夏娃離開永活的伊甸園後,他們必須為了生活而勞碌身體。在進入新的生命狀態之後,他們身處的環境不再是樂園裡多彩的樹林,而是暗沈的黑土礫石之地。

 

以黑色作為視覺表現,寓意了腳下肥沃的土壤其實也是人在失去光之後,必須經歷不斷遷徙的立足之地。

與天使摔跤
2020
複合媒材
23x 23 cm

海上方舟/島上的生命樹
2013
複合媒材
33.2x 51.2 cm

蕭邦送葬進行曲:先知約拿與難民
2018
複合媒材
77x 58 cm

群眾 2014/2019
2014, 2019
複合媒材
38.5 x 56 cm

創世記 7/7-難民與舟
2016
複合媒材
19.5 x 59.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