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1986 | 《Moving Ahead》/通信和資訊部藝術競賽和展覽中展出 |
1999 | 《要有光》/大華銀行(UOB)年度繪畫大賽及展覽2 |
2000 | “平等”/LaSalle-SIA藝術學院盧伯爵展區 |
2000 | “挑戰”/ LaSalle-SIA 藝術學院 |
2001 | “昇華的衝突”/伊利諾州羅傑布朗博物館 |
2003 | “新加坡之鏡”/新加坡Intermezzo Restaurant |
2004 | “失蹤的孩子”/變電站展區展出 |
2004 | “遙遠的呼喚” |
2005 | “自然選擇”/美術的南洋藝術學院畫廊 |
2005 | “土生華人”/南洋美術學院畫廊 |
2007 | “良性迴圈”/ 新加坡麥波申地鐵站月臺層的永久性裝置 |
2007 | “ A Quality of Memories”/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
2012 | “Ah Ku 和 Karayuki San II:新加坡的賣淫” |
2012 | 《希望的彩虹》 |
2013 | 《東南亞海賊史》/美國布魯克林圖書館的永久收藏 |
2013 | 《航行》/ISAP線上國際公開展 |
2015 | “感知”/新加坡藝術空間畫廊 |
2017 | Exactly Foundation 駐留展覽和新書系列#2/新加坡攝影和電影中心 |
2018 | 復活的生命/新加坡視覺藝術中心 |
希望
圖中四個十字架象徵基督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尤其在疫情影響著經濟和許多人生計的期間,基督徒更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面對生活的挑戰和不確定。然而當我們繼續把焦點放在象徵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的十字架時,我們就可以得著在阿爸父裡的盼望與信心。
自然選擇
達爾文關於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物種的科學理論始於這樣一個前提,即生物體的特徵從父母到後代以非確定性的方式變化。
“Z 世代”蹣跚學步的孩子描繪了她的家譜和對未來的演變。 “Z世代”也代表抽認卡的最後一個字母。
自然選擇是決定(或“選擇”)生物的特定性狀如何為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服務的條件(或“自然”)。
這幅畫的每張抽認卡中的“圖示”都代表了蹣跚學步的孩子的普遍狀況。它們共同構成了圍繞著她的“生態”。
自然選擇不區分生態選擇和性選擇,因為它涉及特徵,兩者可能同時起作用。
藝術家認為近期的目標是通過以“抽認卡”為代表的良好教育手段,確保蹣跚學步的孩子或Z世代的特質能夠與“生態”互動並經受住“生態”的考驗。良好教育的形式不僅包括優秀的教育者,還包括父母在家庭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你認為什麼?
使用您的感知來查看藝術品並確定它對您來說是什麼。
![你认为什么?](https://goodideaart.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你认为什么?.jpg)
2015/50cm X 40cm/壓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