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延(1909-)
近代著名的書道大家,早年擔任政府外交官、台灣藝術專校校長,有「書法家校長」之稱,後任文化大學藝術學系主任及藝術研究所所長。
張隆延書法師承清末民初名書法家清道人,其書法風格古樸瘦勁,多骨縱長,能書包括甲骨金文在內的70餘種字體。台灣歷史博物館前館長黃光男指出,張隆延“青年時從胡小石研習中國文學史、文字學及書道,以漢碑隸書入手,遍臨各碑,兼習各體;中年後致力漢晉西陲木簡,更有所得。爾後對宋代帖學體察入微,其臨仿黃庭堅,高特瑰麗;書寫米元章,則意如杜甫詩句中‘平生飛動意’的靈動氣勢”。他還説,張隆延一生勤書不輟,嘗謂“老來猶愛書”,至晚年書風蒼勁渾厚,已然入於“人書俱老”之境。
他在海內外教授書道史,學生枝繁葉茂,他是傅申的恩師,劉國松的畫作也深受其影響,傅申說:「老師的神氣度,學問文章,以及篆隸真行,其高邁超妙亦盡見於其書。」書道、藝術、文學深植於其豐厚
的學養之中。
他摹遍古今名家,書齡超過七十年,但卻不輕言辦展。寓居紐約近三十年,張隆延的名字,在台灣可能顯得有些陌生,但是,他早年在國內的行政體系、國際外交圈及文教藝術圈中,是個相當活躍的人物,他學貫中西,是法學博士,也是瑞士國際藝術及文學院的永久院士。張隆延做過大官,金錢權勢唾手可得,但是他仍然「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堅守文人氣息,在動亂的時代,他的一生是個稀有的典範。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書法學會
年表
1909 | 生於南京市四象橋邀貴井祖宅。本名龍炎, 游學歸南京後,改隆延,字十之,號罍翁。 |
1911 | 二歲。家遷居上海。 |
1914 | 十一月十七日,父鑑泉公仙逝。慈母傅太夫人載柩移家南京舊居,撫育孤雛。 |
1920 | 入南京第四師範附屬小學。 |
1923 | 東南大學實驗中學肄業。 |
1925 | 入金陵中學就讀。 |
1926 | 金陵中學畢業,升入金陵大學預科。 |
1927 | 入上海光華大學一年級。 |
1928 | 自上海返南京入金陵大學政治系就讀,從國文系 主任胡小石(光煒)先生習中國文學史、古今詩選。 |
1929 | 由同學高文介紹,在南京秘密參加國民黨,黨證書「文書上士張龍炎」。 |
1931 | 金陵大學畢業,政治系第一名;當選為「中國斐陶斐勵學會」會員,得配榮譽金鑰匙終生。 |
1932 | 自上海乘船三十一日,抵法國入南溪大學。 |
1936 | 得法國南溪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暑假離歐回南京,九月,任金陵大學憲法及法學通論教授,兼南京高等警官學校政治導師。 |
1938 | 自陪都重慶赴柏林,任職駐德大使館。 |
1939 | 入柏林大學法學院;刑法學權威Karl Kaulhaush 召入研究所。 |
1941 | 七月十一日離柏林,九月入津大學(Belli College)做立法原理研究。 |
1943 | 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從R.Pound研究法理學。 |
1946 | 四月抵紐約,任聯合國秘書處高等專員。 |
1953 | 八月,離聯合國任所。返抵台北,國民黨蔣中正總裁召見,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考核委員會政法委員。十一月, 調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黨政軍聯合作戰研究班第一期受訓三月,結業 成績第一名。 |
1955 | 發表學專論〈書道徵言〉,收入《中日文 化論集》二集;〈蘇軾研究〉收入《中國文學史論集》中卷。 |
1957 | 獲教育部長張其昀聘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
1959 | 受行政院聘為國立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委員會第七届理事。作「藝術欣賞」十二篇,在《文星》雜誌連載,藝術青年奉為經典。 |
1962 | 赴印度新德里出席亞洲教育會議,當選第一委員會主席;瑞士日內瓦國際藝學會票選聘為永久會員:應聘兼任國防部軍事教育委員會委員。 |
1966 | 發表長論〈書道美〉,刊是年之《美術學報》。二月,教育部派以專家身分出席東京國際美術教育會議。十月, 赴巴黎,就任中華民國駐聯合國教科文(UNESCO)組織常任代表團副代表。 |
1971 | 法文著作《書道》(La Calligraphie Chinoise: Un Art a Quattre Dimensions, Le Club Francais du Livre)巴黎出版。十二月 二十五日,國府宣布退出聯合國。先生離巴黎返紐約。 |
1977 | 四月應耶魯大學之邀,參與中國書法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中華書道對近代繪畫之影響〉 |
1978 | 應華府美國國家人文學科獎助委員會(NEH) 聘為評審委員及諮議。聖若望大學贈加「卓越客座教授」榮銜。 |
1984 | 應聘參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紀念顏真卿逝世一千二百年中國書法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並任第一節會主席。 |
1990 | 從聖若望大學教席退休。自此居家不出。 |
1991 | 與米樂教授合著之《中華書道》(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芝加哥大學出版。 |
1994 | 完成《閒話篆書>手稿,未出版。 |
1996 | 完成《閒話隸書》手稿,未出版。 |
1999 | 國立史博物館展出「隆古延今-張隆延書法九十回顧展」。 |
2005 | 因不能適應台灣氣候,五月遷回美國。台北 信誼基金會贊助,導演柯青每開始拍攝紀錄片《鑿混沌》。 |
2006 | 因心跳緩慢昏厥,送醫裝心律調整器。 |
2009 | 五月一日凌晨一時,逝世於紐約醫院皇后療中心,享年一〇一歲。紀錄片《鑿混沌>亦於五月殺青。 |
稱心
水墨、紙本
19.7×38.8cm
行書,斗方。「畫」
水墨、紙本
21.6×29.7cm
張隆延直幅書作
水墨、紙本
24.13×63.5cm
雅望
水墨、紙本
27.94×59.1cm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
水墨、紙本
29.21×101.6cm
張隆延橫幅書作
水墨、紙本
29.2×133.4cm
淨坐
水墨、紙本
29x66cm
月夜
1990
水墨、紙本
15.5x51cm
庭容車騎無人過•門對雲山有月來
水墨、紙本
175.5x33cm
法非法 非非法•為無為 無無為
水墨、紙本
109.5x22cm
藝評
關於藝術之美,張先生提出「總相」一說,意思大概是,從一種藝術品之中可以領略各種藝術的美感。哥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中國先賢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書為心畫」、「書畫同源」,都曾約略點出箇中消息。張先生的「總相」說則把這一類零星的感受予以系統化,提升到學術的層次。張先生說,書法中有畫,有音樂、雕刻、建築、舞蹈,而且書法「也就是」畫,音樂、雕刻、建築、舞蹈。
——王鼎鈞先生
隆延先生字十之,出於「人一能之己十之」,當是自謙之詞。他學貫中西,藝通今古,絕非下士,也絕非十之而能。他從書道出發,兼容並包,能通眾藝。我倒認為這樣的達人,不應取十之為字,應該改為一之,因為他不但一學就悟,而且充分體現了「吾道一以貫之」的壯語。
–余光中先生
書法也有節奏和韻律,寫字時的呼吸強弱脈搏快慢以及肌肉鬆弛,與彈琴相通。先生追求書法境界與古琴曲調的契合
–袁中平先生
哲人已遠,典型猶存,先生不只才華橫溢,更是台灣藝術文化教育的先行者,愛才惜才,育人無數。先生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顧一己之安危,行於所當行。我仰望著一個做人的典範。
–張杏如女士
老師常用印中,出自《論語‧子張篇》的「堂堂乎張」,正可代表其人格、風采和書風;而「隆古延今」,正可代表其對中國古文化及書道揚厲延續的志業。
–傅申先生
一位飽學中西文化的學者,除了擁有中華文化的優質特色外,更能傳播其文化的豐盛內涵,並以東方文化為軸心,以西洋文學為方法,加深了東方美學的無限延展,他的外文能力,書法的精到,不僅是個法學博士,更融合了時空共感的理想。
–黃光男先生
老師對我輩年輕人的關愛與保護,完全出自內心的、真誠的,甚至不遺餘力的。張老師是現代社會中難得一見有美德、有風範的讀書人;有骨氣、有操守的清官。
–劉國松先生
藝評資料來源:信誼基金會 以神遇 一書